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金屋藏娇(金屋贮娇、金屋之选、金屋娇娘)

时间:2011-11-23 10:12:02 点击:

  核心提示:汉武帝刘彻和陈阿娇的婚姻故事;金屋藏娇、金屋贮娇、金屋之选、金屋娇娘等成语典故的来历背景。...

 

【原文·出处】

    是时薄皇后无子,立栗姬子为太子。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婚。栗姬妒,宠少衰,王夫人因令告栗姬曰:“公主前纳美人得幸于上,子何不私谒长公主结之乎?”时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也。故栗姬怒不听,因谢长公主,不许婚。长公主亦怒,王夫人因厚事之。长公主更欲与王夫人男婚,上未许。   
    后长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曰:“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汉武故事》节选 

【译文·故事】

    这时候薄皇后没有儿子,立栗姬的儿子为太子。长公主刘嫖有个女儿,想要和太子订亲成婚。栗姬生性妒忌,皇帝对她的宠爱不像先前了,王夫人于是派人告诉栗姬说:“长公主前些日子送给皇帝的美人很受皇帝的宠爱,您为什么不私下参拜长公主与她结交呢?”当时各位美人都因拜见长公主,得到了尊贵宠幸。所以栗姬生气不采纳,并谢绝了长公主,不答应婚事。长公主也很生气,王夫人于是下大力侍奉长公主。长公主改变想法想让女儿与王夫人的儿子成婚,皇帝没有允许。
    后来长公主回到宫中,胶东王好几岁了,公主把他抱在腿上,问道:“小子想娶媳妇不?”长公主指着身边的宫女有一百多人,(胶东王)都说“不要”。长公主指着她的女儿说:“阿娇好不好?”胶东王笑着回答说:“好,如果娶得阿娇作媳妇,就造个金屋子把她藏进去。”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苦苦向皇帝请求,终于成就了二人的婚事。 

【释义·点评】

长御:汉代皇后宫内女官名。这里泛指宫女。

    汉景帝的薄皇后没有儿子,于是便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汉朝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却遭刘荣生母栗姬的拒绝。这使得长公主十分不快,于是便生下了废太子之心。这时候,胶东王刘彻的生母王娡只是景帝后宫里一个地位普通的“美人”。然而王美人聪敏世故,她看到了长公主在景帝面前说得上话,于是一面离间长公主和栗姬的关系,一面百般讨好长公主,为自己的儿子谋夺太子之位。有一天长公主回到宫里,看到刘彻,就把他抱到了自己的腿上,开玩笑地问他想不想娶媳妇,并指着身边的宫女让他挑,结果刘彻都不要。当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他好不好时,刘彻不仅说好,还说如果能娶阿娇为媳妇,便造个金屋子让她住。这便是“金屋藏娇”典故的由来。
    仔细想想,刘彻说这样的话并不意外。那时他才几岁,而宫女们肯定都是十几岁的大姑娘,他对她们当然不会有兴趣。而阿娇和他的岁数不相上下,平时免不了在一起玩耍,自然会有些感情。小孩子嘛,当然会说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公主听到这话自然十分高兴。因为女儿的定婚,刘嫖开始全面支持刘彻。经长公主一番经营,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忧死。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立刘彻为太子。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即皇帝位,是为汉武帝。他于是立原配嫡妻陈阿娇为皇后。陈皇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且有恩于武帝,难免有娇骄二气。再加上她久不生育,而武帝又喜新厌旧,最终陈皇后以“巫蛊”罪名被幽禁于长门宫。这桩本就以政治为目的的婚姻,不得善终也在意料之中。“金屋”之言,出自几岁孩童之口,岂可当真?
    “金屋藏娇”或曰“金屋贮娇”的故事就这样被流传下来,不断被文人骚客提及。南朝·梁·柳恽《长门怨》诗:“无复金屋念,岂照长门心。”鲁迅《惜花》诗之二:“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后常被用来形容娶妻或纳妾,现则多指在家庭以外包养情人。运用举例——南朝·梁·费昶《长门怨》诗:“金屋贮娇时,不言君不入。”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十三回:“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周庸佑也恋着雁翎,各有金屋藏娇之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港台人士来内地投资,他们带来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金屋藏娇’的新生活方式,很多商人在内地都包养一个小老婆,俗称‘二奶’”(《南都周刊》)。
    有时也把被贵人选为妻室称为“金屋之选”。例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相府请亲,老夫岂敢不从。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当金屋之选,相烦好言达上。但访问自知,并非老夫推托。”把高贵而美丽的女子称为“金屋娇娘”。例如——明·孟称舜《娇红记·会娇》:“蓦遇著这金屋娇娘,蓦遇著这金屋娇娘,猛回头何方故乡?”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