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眼分青白(青白眼、垂青、青眼客)

时间:2011-11-23 09:42:55 点击:

  核心提示:阮籍能作青白眼的故事;青眼、垂青的意思、来历及运用举例。...

 

【原文·出处】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房玄龄《晋书·阮籍传》节选

【译文·故事】

    阮籍虽然不受礼教的约束,但是说话旨趣微妙深远,嘴里不评论人物的好坏。品性非常孝敬,母亲去世,阮籍正在和人下围棋,对方要求终止棋局,阮籍强留非要赌个胜负。接着喝了两斗酒,放声一哭,吐出了几升血。等到将要下葬时,他吃了一个蒸熟的(猪)后臀,喝了两斗酒,然后作最后告别,直接说没什么可说的了,放声一哭,于是又吐了好几升血,瘦弱得只剩骨架,几乎要丧命。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披散着头发像簸箕似地坐着,醉眼直瞪瞪地看着他,裴楷吊唁完毕便走了。有人问裴楷:“但凡吊唁,丧主哭,客人才行祭礼。阮籍既然不哭,您为什么哭?”裴楷说:“阮籍已经不是世俗中人,所以不遵行礼节。我是世俗之人,所以以遵行礼仪自处。”当时人们感叹这样双方各得其宜。阮籍又能做“青白眼”,见到遵行礼教的世俗之人,就用“白眼”看他。等到嵇喜来吊唁,阮籍翻“白眼”,嵇喜不高兴地离开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于是怀里抱着酒、胳膊夹着琴来造访,阮籍非常高兴,于是露出了“青眼”。

【释义·点评】

玄远:指说出的话耐人寻味。
臧否:褒贬,指评论人物好坏。
肫:这里指牲畜后体的一部分。
临诀:谓瞻仰遗容,最后告别。
毁瘠:极度瘦弱。
方外:世俗之外。
青白眼:眼睛平视则见黑眼珠,上视则见白眼珠。
赍酒:赍,怀抱着、带着。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知识分子面对统治阶层的种种胡作非为,不甘心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开始追求个性张扬,反对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他们把行为怪诞当时髦,以放达不羁表明自己的不合流俗。这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里讲的就是阮籍在居母丧期间的奇闻轶事。由于阮籍追求的是真性情,反对徒具形式的礼节,所以他的行为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母亲死了,他仍要坚持把棋下完;该喝酒喝酒,该吃肉吃肉。但这只是表象,是用来掩饰内心悲痛的,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和“毁瘠骨立,殆致灭性”,验证了他的“性至孝”。当然,在丧礼上还顾得上“以人划线”,搞什么“青白眼”的名堂,就不能不说有作秀的成分了。他不喜欢嵇喜,于是就给他翻“白眼”;嵇喜弟弟嵇康带着酒夹着琴来参加他母亲的丧礼,他倒“大悦”,并露出了“青眼”。这真有点让人云里雾里,弄不清什么情是真什么情是假了。
    后来人们就以“青眼相看”或“青眼有加”表示对人尊重,以“垂青”表示重视或见爱。运用举例——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宋·黄庭坚《登快阁》诗:“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为美酒横。”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近来她渐渐感到青春之消逝而陶先生之忠诚如昨,在众人未到之先,我们的太太对于陶先生也另加青眼了。”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为甚么桃脸破红颜,柳眼垂青顾,认得俺东君是主。”清·李渔《玉搔头·缔盟》:“多蒙令爱垂青,已把终身相许。下官具有些须聘礼,求妈妈笑纳。”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三章:“今日来投闯王帐下,过蒙垂青,只恨才疏学浅,无以为报。”有时也用“青眼”或“青眼客”借指知心朋友。例句唐·权德舆《送卢评事婺州省觐》诗:“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 宋·司马光《同张圣民过杨之美明日投此为谢》诗:“呼儿取次具杯盘,青眼相逢喜无极。”《剪灯馀话·青城舞剑录》:“久隐青城,忽逢青眼。”唐·王维 《赠韦穆十八》诗:“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清·吴伟业《赠总宪龚公芝麓》诗:“谈笑阮生青眼客,文章王掾黑头公。”
    以“白眼”表示对人轻视或憎恶。例句——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明·许自昌 《水浒记·论心》:“论交岂为黄金变,阅世惟将白眼悬。”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我以人不齿数故,遂与母偕隐;今又返而依人,谁不加白眼?”鲁迅《哀范君三章》之一:“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