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入木三分(王羲之学书)

时间:2011-11-23 09:21:02 点击:

  核心提示:成语典故“入木三分”的意思、来历背景及运用例句;主人公王羲之学书法的故事。...

 

【原文·出处】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张怀瓘《书断·王羲之》节选

【译文·故事】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之子。他七岁就善于书写,十二岁看到前人撰写的《笔说》,从他父亲的枕头中偷偷拿出来阅读。他父亲说:“你为什么来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他母亲问:“你在看用笔的方法吗?”父亲看他年纪还小,恐怕他对书不能保密。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羲之跪拜说:“请现在就让我使用它吧,假使等我成人后,恐怕就会虚度儿子童年的美好年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把书给他了。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便有了大进步。卫夫人发现后告诉担任太常的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到了用笔的秘诀,最近看他的书法,已经有了老到成熟的智能。”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掩盖过我的名声。”东晋皇帝当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王羲之书写)工匠削刻,(发现)笔力进入木头有三分深。王羲之三十三岁书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岁书写了《黄庭经》,书写完毕,空中有人说话:“卿的书法感染了我,何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王羲之自称楷书胜过了钟繇。王羲之书法多变不墨守一种书写模式。

【释义·点评】

《笔说》:书法理论著作。
蔽儿之幼令:蔽,掩盖、遮住,这里指虚度;令,时节。
不盈期月:盈,满;期月,一整月。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是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祝版:书写祝文的木版﹑纸版等,祭祀时所用。
天台丈人:或说是天台山紫真道人,姓许,名元度,字紫道、紫真。是一位精通书艺的高道,王羲之曾从其学书。此处所言,当已得道成仙。   
自言真胜钟繇:真,指楷书;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有“书圣”之称。这里所讲的就是王羲之幼年学书法的一段故事,意在说明主人公王羲之从小就聪明好学,喜欢钻研,因此书法进步很快。故事通过书法家卫夫人和“仙人”天台丈人的话,利用“烘云托月”之法,从侧面进一步突出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笔入木三分”,意思是说王羲之的书法很有力道,笔墨吃进去木头有三分深。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容的说法罢了,不可坐实来理解。要知道吃墨多少,和木头的材质有很大关系,而和书写者的笔法倒没什么要紧。但“入木三分”由此成为成语,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转而多用以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运用举例——清·赵翼《杨雪珊自长垣归来出示近作叹赏不足诗以志爱》:“入木三分诗思锐,散霞五色物华新。”茅盾《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崇祯等候‘讨贼’的捷报,焦急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秦牧《手莫伸》:“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