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三顾茅庐(三顾草庐)

时间:2011-11-23 09:53:35 点击:

  核心提示:“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即刘备和诸葛亮。讲述的是刘备三次光顾诸葛亮茅屋希望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三顾茅庐”成语典故的由来及运用。...

 

【原文·出处】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节选

相关典籍:

    参看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译文·故事】

    当时刘备驻军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块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让他上门来。将军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各路兵马向北挺进汉中,出发时,(向后主刘禅)上书说:“……臣本是一平民,亲自耕种于南阳,只想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间扬名做官。先帝不以臣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就看不起),降尊纡贵,三次探望臣于草庐之中,向臣咨询当今世事,(臣)因为这个,心存感激,于是许诺跟随先帝奔走。……”

【释义·点评】

岂原见之乎:原,同“愿”。
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猥自枉屈:猥,谦辞,犹言辱;枉屈,屈尊就卑。

    “三顾茅芦”说的是汉末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诸葛亮所住茅屋拜访的故事。在陈寿《三国志》中记载为“凡三往,乃见”。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提到这一情节。罗贯中《三国演义》则将此故事演绎得须眉毕现。由于这个故事迎合了旧文人心中的那种“钓鱼”情结——既能让自己为国家所用,又不伤及自己的尊严。所以历来被传为佳话,成为君臣遇合的最佳模式,在诗词或文章中为人所津津乐道。唐·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汪遵《南阳》:“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唐·胡曾《泸水》:“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宋·陈亮 《酌古论·诸葛孔明下》:“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清·魏源《定军山武侯祠》诗:“三顾起南阳 ,六出来渭岸。”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的意思是三次光顾茅屋拜访求贤。后来就成了对贤才诚心邀请的典故。运用举例——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你算是河边巧遇姜子牙,不必三顾茅庐请诸葛了。”宋·黄中辅《念奴娇》:“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宋·胡矩《挽莫与伦》:“三顾无人忆草庐,藻江文海竟何如。”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