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梨园弟子(梨园子弟、黎园子弟)

时间:2011-11-23 09:08:28 点击:

  核心提示:【原文·出处】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新唐书·礼乐志》节选【译文·故事】 唐玄宗既懂...

 

【原文·出处】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

——《新唐书·礼乐志》节选

【译文·故事】

    唐玄宗既懂音律,又酷爱法曲,他挑选坐部伎三百个乐工教法曲于梨园,发声有误的,玄宗一定会听得出来而纠正他。这些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好几百个宫女,也是梨园弟子,居住在宜春院北院。

【释义·点评】

法曲:一种古代乐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坐部伎:与立部伎并为唐代宫廷乐舞的两大类别。因演奏者坐于堂上,规模较小,舞者3至12人,故名。等级比立部伎高,技巧难度也较高。
宜春院:唐代长安宫内官妓居住的院名。

    唐代及以前还没有戏曲,唐代培养宫庭音乐人才的机构是教坊,教坊集中了全国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唐代流行法曲,所谓法曲,实际上就是今天大型歌舞的雏型。唐代法曲不仅有歌唱,还有舞蹈,全是用器乐现场伴奏,且阵容庞大,有几百人之众。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爱音乐,又精通音律,他尤其喜欢法曲,其中《霓裳羽衣》就是他创作的法曲。他从坐部伎中选出了三百个年轻乐工,在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亲自教他们练习法曲,这些人便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典故的由来。后来戏曲产生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戏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于是人们也便称戏曲艺人为“梨园弟子”,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这一典故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举例:
    用“梨园弟子”或“梨园子弟”指唐玄宗宫廷艺人,用“梨园”指教练宫廷歌舞艺人之处的。——唐·王昌龄《殿前曲》之二:“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唐·孟迟《过骊山》诗:“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梨园弟子头。”元·白朴《梧桐雨》楔子:“高力士,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玄宗天子移植于沉香亭前,与杨贵妃娘娘赏玩,诏梨园子弟奏乐。”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用“梨园弟子”或“梨园子弟”泛指戏曲演员。——元·商衟《月照庭·问花》套曲:“铅华满树添妆次,远胜梨园弟子。”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名珍儿者,尤姣媚。”也作“黎园子弟”。清·金人瑞《效李义山绝句》之四:“黎园子弟百无忧,入殿穿宫上翠楼。要见上皇求迭遍,却逢妃子看梳头。”
    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宋·欧阳澈《玉楼春》词:“兴来笑把朱弦促。切切含情声断续。曲中依约断人肠,除却梨园无此曲。”明·谢谠《四喜记·衣锦团圆》:“文编‘四喜’成何用,但梨园新添一种,付与知音一笑中。”明·高启《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梨园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清·孙枝蔚《秋夜同天叶屺瞻诸子饮次斗宅观剧》诗:“宾客自然盈梓泽 ,江山只合对梨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时诸伶已脱梨园,乃‘当着众名士之前’,熔化钗钿,焚弃衣裙。”
    以“梨园”指戏曲演唱。——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在下姓鲍 ,舍下住在水西门,原是梨园行业。” 清·吴兰修《黄竹子传》:“张故业梨园,饮以薰,寝以檀,语笑于群艳。”
    以“梨园”指戏曲演员。——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