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郑袖争宠(掩袖工谗、掩鼻谗、魏女掩鼻)

时间:2011-11-23 11:59:59 点击:

  核心提示:【原文·出处】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

 

【原文·出处】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战国策·楚策》节选

相关典籍:
    荆王所爱妾有郑袖者。荆王新得美女,郑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见,近王,因掩口。王问其故,郑袖曰:“此固言恶王之臭。”及王与郑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听从王言。”美女前近王甚,数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一曰: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己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韩非子·内储说下》节选

【译文·故事】

    魏王赠给楚王一个美女,楚王很喜欢。夫人郑袖知道楚王宠爱新娶的魏女,(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穿戴的衣服首饰和玩赏的奇珍异宝,都挑她喜欢的准备;宫室和器具,都选她认为好的让她使用。(似乎)比楚王更宠爱她。楚王说:“女人侍奉丈夫,靠是的是美色;嫉妒其他女人,是人之常情。现在郑袖知道寡人喜欢新到的美人,可她爱这个新人超过了寡人,这(品德修养)是(同)孝子用来侍奉双亲,忠臣用来侍奉君主(一样)的啊。”
    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嫉妒以后,于是对魏女说:“君王很爱您的美貌了。虽然这样,(但)不喜欢您的鼻子。您见了君王,就一定要遮掩住您的鼻子。”魏女见到楚王于是就遮掩鼻子。楚王对郑袖说:“新到的美人看见寡人,就遮掩鼻子,这是什么原因呢?”郑袖说:“妾知道(但不好说)。”楚王说:“即使是不好的事,也一定要说。”郑袖说:“她好象是厌恶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悍妇!”命人割掉魏女的鼻子,不得抗命。

【释义·点评】

魏王遗楚王美人:魏王,魏惠王;楚王,楚怀王。
楚王说之:说,同“悦”,喜欢。
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
悍哉:悍,凶横泼辣。

    这是一个内宫女人争宠的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善于伪装、工于心计、阴险毒辣的郑袖,是如何一步步把心地单纯的魏女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后置之于冷宫的。她先是表现得比楚王还要爱魏女,对其百般讨好,使魏女放松了警惕并视为知己,使楚王认为她有着很好的品德修养,不像一般女人那样爱嫉妒,愿意向她讨主意。就这样楚王和魏女便都遭到了她的“掩鼻计”的暗算。
    后来“掩鼻”便成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在诗词和文章中屡被运用。南朝·梁·简文帝《怨歌行》:“娥眉本多嫉,掩鼻特成虚。”《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论》:“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怨。”唐·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拊心却笑西子嚬,掩鼻谁忧郑姬谤。”唐·韩偓《故都》:“掩鼻计成终不觉,冯谖无路教鸣鸡。”
    唐代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其中“掩袖工谗”用的也是这个典故。“掩袖”指的就是郑袖让魏女掩鼻这件事,古代的衣服都是宽袍大袖,掩鼻的动作当然不会是用手捂住鼻子,所以“掩袖”就是“以袖掩鼻”之意;“工谗”是“善于谗媚”的意思。“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是说武则天就像当年郑袖使用掩鼻计害魏女一样阴险,善进谗言;惯用一些狐媚手段迷惑君主。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