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焦尾枯桐(蔡邕听琴、焦尾琴、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

时间:2011-11-23 09:57:55 点击:

  核心提示:“蔡邕听琴”的翻译;焦尾枯桐、焦尾琴、桐爨、爨下桐、爨下残、爨下余等典故的来历及运用。...

 

【原文·出处】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范晔《后汉书·蔡邕传》节选

【译文·故事】

    吴地有个拿梧桐木烧火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梧桐木燃烧时的响声,知道是好木材,于是请求(将它留下来)制作成琴,果然发出了美妙的声音,而它的尾端仍有焦痕,所以当时的人称它为“焦尾琴”。

【释义·点评】

爨(cuàn):烧火做饭。

    蔡邕(公元132—192),字伯喈,东汉陈留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通晓音律,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蔡邕从人家烧火做饭木材燃烧发出的声音,就能知道正在燃烧的梧桐木是做琴的好材料,由此可见其技艺的精深程度。这个故事被人称作“蔡邕听琴”。
    由于蔡邕制成这把琴后,尾端仍有焦痕,所以人们称它为“焦尾琴”,或省称为“焦尾”。在诗词中不断被提及——唐·李颀《题僧房》诗:“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清·顾绍敏 《秋日感怀》诗:“ 中郎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
    有时也以“焦尾”、“焦桐”、“枯桐”作为琴的代称。例句——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这焦尾琴来,抚一曲遣我的心闷咱。”唐·李咸用《山居》诗:“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唐·张祜《思归引》:“焦桐弹罢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音入蓝桥,响振琼瑶,却是羡焦桐一曲巧,芳心顿消。”龚尔位《己酉九日麓山待钝庵》诗:“日夕而不至,焦桐起离情。”唐·柳宗元《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明·魏大中 《次桐阴阁韵》之一:“无弦本是一枯桐,过耳皆如雨后风。”《红楼梦》第八九回:“黛玉笑道:‘这张琴……虽不是焦尾枯桐,这鹤仙凤尾,还配得齐整;龙池雁足,高下还相宜。’”
    后因以“桐爨”、“爨下桐”、“爨下残”喻良材被毁或大材小用。典故运用举例——宋·陆游《杂言示子聿》诗:“福莫大于不材之木,祸莫惨于自跃之金。鹤生于野兮,何有于轩?桐爨则已兮,岂慕为琴?”宋·方岳《寄陈国录》:“昔为爨下桐,今为沟中断。”宋·黄庭坚 《岁寒知松柏》诗:“牺象沟中断,徽弦爨下残。”
    以“爨下余”比喻幸免于难的良材。例如——唐·韩愈《题木居士》诗:“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
    另外,据《晋书·张华传》:“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所以“枯桐”有时代指击钟的直长形木鱼。宋·苏轼 《奉敕祭西太乙和韩川韵》之三:“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宋·朱松 《秋怀》诗之六:“故山新稻香,粥鱼响枯桐。”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