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忘年之交(忘年交、忘年之欢、忘年之好、忘年之契)

时间:2011-11-23 09:13:28 点击:

  核心提示: 忘年之交、忘年交、忘年之欢、忘年之好、忘年之契等成语典故的意思、来历、背景故事、运用举例。...

 

【原文·出处】

    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李延寿《南史·何逊传》节选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范晔《后汉书·祢衡传》节选

【译文·故事】

    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八引晋·张隐《文士传》:“祢衡有逸才,少与孔融交。时衡未满二十,而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忘年殷勤。”

    何逊字仲言,八岁时就能赋诗,二十岁,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南乡的范云看到他的“对策”后,很是夸赞赏识,于是结为了忽略年龄差异的朋友。

【释义·点评】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对策:汉代开始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何逊和范云都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范云大了何逊二十多岁。当时如果被举荐为秀才,还要进行“策试”,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也称“对策”。何逊二十岁就被举荐为秀才,当时已四十多岁的范云看了他的“对策”以后,对他的文才非常赏识,赞誉有加。于是两个人一下子有了共同语言,好象忘记了年龄上的差异,结为了朋友。另据史料记载,在何逊和范云之前,祢衡和孔融年龄相差了三十来岁,但孔融敬佩祢衡的才学,也不顾自己的年老辈高,主动与祢衡通殷勤,二人也结成了好友。
    后来人们便把这种不拘年岁、辈份差异而结交的朋友,称作“忘年之交”、“忘年交”或“忘年之欢”、“忘年之好”、“忘年之契”等。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举例——宋·陈师道《寄答王直方》诗:“永怀忘年友,死矣余令闻。”宋·白玉蟾《景泰山送友人 》:“但使忘年成莫逆,何须肉袒负渠荆。”元·袁易《南柯子 再用前韵》:“绿酒忘年友,黄花入幕宾。”清·朱彝尊《曹先生溶挽诗》:“投分怀衿契,忘年比漆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清·冯桂芬 《陈君若木家传》:“余与君同客裕靖节所,君年长以倍,为忘年交。”王愿坚《普通劳动者》:“两人都觉得出,他们这‘忘年交’的友谊在迅速地增进。”《北史·序传》:“宽当时位望,又与大师年事不侔,初见,言未及终,便改容加敬……每于私室接遇,恒尽忘年之欢。”南朝·宋·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宋·苏辙 《追和张公安道赠别绝句一首》引:“是时,张公安道守成都,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忘年之契。”唐·颜真卿《孙逖文集序》:“十五时,相国齐公崔日用试《土火炉赋》,公雅思遒丽,援翰立成,齐公骇之,约忘年之契。”郭沫若《屈原》第一幕:“我愿意永远和你做一个忘年的朋友。”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