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形容蒙昧无知的诗词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赏析

时间:2018-05-22 07:41:15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忧国忧民类,与讽刺、亡国之音、靡靡之音、麻木不仁、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娱乐至死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泊秦淮》【年代·作者】...

 

【分类·归类·类别】
    忧国忧民类,与讽刺、亡国之音、靡靡之音、麻木不仁、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娱乐至死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自《泊秦淮》

【年代·作者】
    唐代·杜牧

【全文·原文·全诗】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释义·赏析·引用】
    杜牧的《泊秦淮》是一首将写景、抒情、叙事融为一体的讽刺诗。“秦淮”即秦淮河,古名龙藏浦,唐代改称秦淮。秦淮河大部分在金陵即今南京市境内,秦淮两岸自古就是“风华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因杜牧的《泊秦淮》而享负盛名至今。“泊”是停船靠岸。诗题“泊秦淮”就是停靠秦淮河岸边有感而作的意思。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写秦淮夜景,交待诗作缘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是互文,即烟笼寒水也笼沙、月笼寒水也笼沙。诗句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物事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边夜色,幽静而引人遐思。“夜泊秦淮近酒家”是构思精巧的承上启下之笔。“夜泊秦淮”照应了诗题,并交待了“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发生地和时间;“近酒家”则为下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预留门径。正是在这静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秦淮河边,诗人听到了对岸酒楼上传来悠扬歌声,那曲子却是南朝陈后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夹叙夹议,于讽刺之中隐含了对国事担忧的沉痛之情。陈叔宝耽溺声色,荒淫误国,因此《后庭花》被认为是亡国之音的代名词。杜牧所处的晚唐时代,统治者腐朽昏庸,边患不断,藩镇拥兵自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杜牧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诗人,听到还有人在唱这样的靡靡之音,心生感慨就是很自然的了。其实《后庭花》作为一首曲子,是无关乎国家兴亡的,到唐代还在传唱,也说明曲子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只因它是出自亡国之君陈后主之手,所以杜牧才将这曲子和亡国联系了起来,说来不过是杜牧“伤心人别有怀抱”罢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唱”是关键,所谓“犹唱”就是不适宜唱而还在唱的意思。“商女”是以卖唱为生的女子,听唱的也必是贵族名流之辈,他们只是唱曲听曲,仿佛当下社会面临的危机与他们无关,又哪里会想到这曲子背后还有一段亡国故事?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说商女也是讽刺听曲之人不知亡国之痛,还在尽情享乐。一面是像杜牧这样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一面是官僚贵族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空虚的灵魂,这就是这两句诗所映射出的晚唐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其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联想。陈后主耽溺声色迷恋《后庭花》而终至亡国,也许他再也不想让人提起《后庭花》,就像李商隐《隋宫》所言“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但于“商女”而言,则完全没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明一种现象:某些与悲剧悲情相关联的物事,于当事人是创深痛巨不愿提起,但另外不知内情的人也许就会津津乐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文章中的运用示例——
    华梅《商女不知亡国恨(服饰百年路(五))》:
    四十年代是个复杂的年代,一面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面是抗日联军“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李琳《春满江南 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大多数人眼中,南京是一座充满了悲情的城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对秦淮河畔的烟花女子流传最广的描述,而“寒塘渡鹤影,冷月照花魂”无不流露出这座城市的凄美与苍凉。
    冯伟林《左宗棠之死》:
    面对山河破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人?
    熊红久《湖殇》: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赞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此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想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