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忧国忧民诗词名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赏析

时间:2017-10-31 07:33:39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爱国类,与民生情怀、关心百姓疾苦、感叹时事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出自《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年代·作者】 唐代·杜甫【全文·原文·全诗】 自京赴...

 

【分类·归类·类别】
    爱国类,与民生情怀、关心百姓疾苦、感叹时事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出自《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年代·作者】
    唐代·杜甫

【全文·原文·全诗】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杜甫·唐)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政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末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释义·赏析·引用】
  杜甫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杜甫的五言诗里是一首代表作。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杜甫由长安回奉先县探亲时所作。这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然而诗人途中所见所闻,已经显露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已非常突出,孕育着社会动荡的因子。诗歌的字里行间,既展现了诗人经世济国的政治抱负,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时刻把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的民生情怀。其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被人提起的著名诗句。
  先来说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出现在诗的开始部分,是杜甫自述身世和志向时说的。这一节,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已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但却矢志不渝仍孜孜以求,其表现就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穷年”即终年、毕生;“黎元”指百姓;“肠内热”就是内心焦急,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翻译成白话就是:终年忧虑百姓的生活,想到他们的疾苦就会叹息不已内心如焚。所以后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就成了表现杜甫忧国忧民情怀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引用示例——
  赵明仁 肖云《脚踩坚实大地》: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把广大人民的生活作为自己表现的核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他成为中国文艺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
  彭时代《治学当有忧乐情怀》: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等诸多名言,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家国、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
  丁功谊《在感悟和比较中演绎思想》:
  李白说“苟无济代心,独善复何益”,杜甫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精神实质是如此相似,都闪烁着人格的光辉。
  张晨《文学传统中的生命旨趣》:
  从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构成了中国文学极为宝贵的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爱国爱民的传统。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