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联漫话 >> 对联漫话 >> 内容

一副楹联与华佗身世

时间:2014-09-03 08:28:00 点击:

  核心提示:华佗,字元化,又名旉,三国时,出生在东汉末年豫州沛国谯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神医华佗被曹操杀害已1700多年了,但人民永远...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三国时,出生在东汉末年豫州沛国谯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神医华佗被曹操杀害已1700多年了,但人民永远怀念他。华佗家乡沛县(今安徽亳县)有华祖庙。庙里挂着一副楹联:“医高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此副楹联以凝练精辟的文字概括了华佗整个生平事迹,并表达出千余年来人民对这位神医的怀念之情。在此不妨对此副楹联作一诠释。
    “医高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此一句叙述华佗在医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刳(kū),动词,杀、割 、挖空等意。“医高刳腹”,即医术高超,用刀剖开病人肚腹治病之意。
    “岐圣门庭”,即医圣门庭之意。传说中医鼻祖是庆阳籍人氏岐伯,故医术古称“岐门”,或“岐黄之术”(岐黄,指黄帝和岐伯)。
    华佗无师自通,他通过自学和临床实践,掌握了全面的医术,尤以外科见长。他精于手术,即联中所云“医高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其高明的医技,在医学上另开辟了一条治病救人的新路。故后人称其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华佗青少年时博览群书,游学于徐州一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沛国相陈珪和太尉黄琬曾先后举荐或征召他出来当官,都被他拒绝了。他立志悬壶济世,以用医学解除民众病苦为己任。华佗行医遍及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受到群众的爱戴和推崇。华佗医术全面,不仅精于针灸,而且在妇产科、小儿科、内科杂病和寄生虫病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然而他最大的成就,却是在外科方面。他发明了麻沸散,史无前例地对病人施行全身麻醉下刳腹进行外科手术。华佗已能做肿瘤摘除、胃肠缝合一类的手术。病人在手术后,五七天左右即能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就可痊愈。华佗在公元二、三世纪发明全身麻醉术,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或笑气进行全麻术手,要早1600多年。华佗的外科医技,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因此。华佗不仅是我国第一位,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麻醉术进行腹腔手术的人。
    “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此一句说华佗被曹操冤杀狱中,致使华佗的医术没有传之后世。
    华佗在狱中将平生所学写成了医书《青囊经》。临死前,他将《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 没想到,这个牢头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致使华佗的高超医技并没有留传下来,不能不说是千古憾事。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此一句说华佗以为天下人治病为己任,是有高尚医德的郎中,他不愿做曹操一个人的医官和保健医生。
    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每发作时,心乱目眩,头痛得像要炸开。他请了很多郎中为其施治,结果都没有疗效。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以为头风病就此根治。华佗对他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不可能在短期内根除,必须长期进行治疗,但只能求得延长寿命,彻底根治已不可能。”曹操听后,认为华佗故意耍弄他,心中不悦,但为求华佗继续为他治病,而未表现出来。公元208年,曹操自任汉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他担心自己的病再发,就强留华佗在许昌做他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这对以悬壶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具有高尚医德,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他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发信相召,华佗均以妻病为由而不从。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结果华佗被押解至许昌,遭严刑拷问。面对曹操的淫威,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杀华佗。谋士荀彧一再进谏,说明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狱中处决。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华佗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以上两史书说,华佗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感到失落,常自悔错走了从医之路,由此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
    后联此句,讲陈寿和班固两位史官,曲解历史,造成了对华佗的千年诽谤。明明华佗是厌恶做官,就连陈寿的《三国志》里,也记载“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两个史官为什么反要将华佗厌恶的事栽在他头上,诬他对没有走仕途而“意在常悔”呢!
    其实不管陈寿和班固所言是否属实,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人多以求取功名利禄为荣的古代社会里,华佗能超越自我,选择治病救人的医学为终身奋斗目标,即使真的时有 “自悔”之意,这一切并不影响他人格的伟大和献身“以壶济世”医学事业的崇高。要知道任何超人,均是人,而不是神。他超越自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战胜各种诱惑,克服各种“悔意”的过程。
    一副楹联,将华佗的身世,概括得如此全面;并能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驳斥,最终表达出人民对神医华佗的无限热爱和深切怀念,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另外,原对联上联的头四字为“医者刳腹”。因“医者刳腹”中的“医者”,与后联的“士贵洁身”中的“士贵”无法对仗,笔者认为或许是后人书刻前联四字时误传误刻所致,遂在此文中将“医者刳腹”改为“医高刳腹”,使其与“士贵洁身”相对仗,并写文诠释,让佳联传遍四方,以饗读者。

 (项兆斌)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剪报整理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