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友谊类,与交友、真诚、誓言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出自《越谣歌》
【年代·作者】
晋代·佚名
【全文·原文·全诗】
越谣歌(佚名·晋)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释义·赏析·引用】
此《越谣歌》最早出现在晋代周处编著的《风土记》中,后存在不同的流传版本。据《太平御览》:“《风土记》曰:越俗,性率朴,意亲好合,即脱头上手巾,解仪间五尺刀以与之为交。拜亲跪妻,定交有礼,俗皆当于山间大树下,封土为坛,祭以白犬一、丹鸡一、鸡子三,名曰‘木下鸡犬五’。其坛也,人畏不敢犯也。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可见,这是是古代江浙一带百越人结交时,在神坛前的祝祷之辞,相当于是神前发下的誓词。《乐府诗集》、《诗纪》均收作“越谣歌”。《乐府诗集》版本作:“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逯钦立先生纂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作:“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他日相逢卿当下。”
不难看出,不同版本除文字稍有差异,最根本的差别是口气的不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太平御览》中,均是以自己尚贫寒而对方已发达,要求对方如何做;而《乐府诗集》中,则是设想朋友双方一方尚贫寒一方已发达,各自应该怎么做。无论从人情事理还是从文学手法上,后者都略胜一筹。因此,现就以《乐府诗集》版本为蓝本,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这是设想朋友已经富贵,自己仍很贫穷,希望那时候相逢时,对方仍能以朋友之礼相待。“君”是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笠”是一种竹编雨帽。这里以乘车表示身份高贵,以戴笠表示身份寒微。揖,是古代的拱手礼。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是设想自己已经富贵,朋友仍很贫穷,那时候如果相逢,自己仍会以朋友之礼相待,为对方下马。“簦”是古代有柄的笠,像现在的雨伞。担簦,意谓背着伞。这里以担簦表示身份低微,以跨马表示身份高贵。
这首《越谣歌》实际上是朋友结交时的盟誓之辞,表示双方今后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友谊将不会受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样一种从自身角度表示富贵而不忘布衣之交的真诚,很是让人动容。
后世引用这首《越谣歌》,也都是为其友谊的纯真而感动。例如——
关宏《穿越鸿沟的知音》:
忠贞的友情,不以时空的切换和境遇的穷达为杠杆。正像《古越谣》中回旋着的经世情义:“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这表现了一个民族对待友情的纯粹和素洁,排除尘埃的污浊,对友情的圆满、对心灵的和谐深存了郑重而尊崇的理念。
曾敏之《只有青山无古今》:
在钱欲狂潮席卷之下,钱、权结合已损害了传统伦理道德,也抛弃了人文情操。古越歌谣写道——
君乘车 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 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这真是遥遥千载以上的古风了,今日连怀这古风,也恐怕要被讥讽为“老土”或“食古不化”了吧。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