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长作品 >> 随笔 >> 内容

拜年

时间:2011-11-23 16:34:34 点击:

  核心提示:每逢春节,“拜年”之声便不绝于耳了。离春节还有十几二十天呢,就听见领导开会时说“先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早年”;过了春节半月二十天了,领导开会时又会说“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晚年”。——这就是领导,拜年不在正日子...

 

 

    每逢春节,“拜年”之声便不绝于耳了。离春节还有十几二十天呢,就听见领导开会时说“先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早年”;过了春节半月二十天了,领导开会时又会说“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晚年”。——这就是领导,拜年不在正日子拜,不在单独跟你见面时拜。真要到大年初一,到了拜年的正日子,领导是接受拜年,那时则是听会的众人,不辞劳苦地跑到领导家里去拜。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就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春节正因为有了拜年、贴春联、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等等的形式和仪式,才显得有了气氛,有了“年味儿”。

    我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从十五六岁起,每逢过年就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了。起初只知道给本家的长辈去磕头,却不知道向自己的父母拜。后来,父亲还是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拜年应该先从家里拜起,然后才是本家和乡邻,我才恍然大悟。起先是太不把父母当外人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拜年转的家数越来越多。起初是只到关系不错的乡亲家去,到后来隔着谁的门子过去,都觉得不好意思,干脆就都去拜了。所以磕头磕到最后,膝盖发疼,实在不想再让双腿弯下去了。当时拜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是:当我从前庄到后庄去,那时候天已经大亮,但太阳还没有出来,远远就会看见后庄村边的一户人家门口那两行醒目的红对联,一盏灯笼在晨风中轻微摇曳,耳边不时仍有吃饭稍晚人家放的鞭炮声传来,与先前的轰轰烈烈相比,显得单调乏味了许多,而这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惆怅会突然袭上心头。那情景也便成了留在我脑海里的另一种“年味儿”。

    拜年这种习俗在咱中国人的心里太根深蒂固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反映着人情世态。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现在这种情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从正面意义上讲,不管平日里有多大的矛盾,只要过年谁到谁家里一拜年,那心里的疙瘩便会烟消云散一大半,这是一种化解矛盾的形式和机会。但另一种情况则是,有人想借拜年拉关系、搞交易,甚至出现长辈给晚辈拜年的怪象,就让人觉得不舒服了。

    当然,有人想改变这种习俗,想让大家过得轻松一些,就发明了“团拜”这种形式,那意思是大家凑在一起一块互相拜个年就不用再东跑西颠了。可实际上,不仅没有省事,反倒平空又添了一项麻烦。因为,好多人不认为这就是拜年,该走的地方还得去一趟。古代有遣下人拿着“名片”去拜年的省事办法,现在则有电话拜年、BP机拜年、网上拜年,更便捷。不过,这恐怕都不是向上司或对有自己有切身利害的人拜年的法子,您说呢?

    说了半天,差点忘了,在这里我还是向各位网友拜个年吧!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凡事都能马到成功! 

杨新华

2002年2月10日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