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格言警语 >> 内容

格言联璧·存养(清·金缨 编述)

时间:2011-11-22 10:29:14 点击:

  核心提示:存养类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行,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

 

存养类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
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
曰致广大、极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
曰谨行,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
曰节饮食、寡嗜欲。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
沈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
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
宽裕以养吾之量,严棱以养吾之操。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天。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
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
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
孟子四端,要扩充去。
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
要他存养;
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
要他省察。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
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
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
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
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直俭约。
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弛,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
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烈。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
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
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
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
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
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隋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豀刻当矫之以浑厚。

披月望云 断读标点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搜集整理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